教育动态

News Center

教育动态

News Center

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大家谈⑬

时间:2023-07-11 点击:379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一起来看三位老师的观点——

教研员赋能教学改革的十个着力点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正高级教师

郝玲

高质量教研员队伍是赋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基础性、先决性条件,学科专业教研员应从以下十个方面做到着力提升与强劲指导。

一是要着力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水平。教研员要围绕专业水准的提升积极进行“三个建构”,即建构先进的教育思想、建构先进的教学理念、建构优秀的教学模式。这是新时代教研人员强基固本、提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与路径。

二是要着力提升对疑难问题的解答能力。教研员要“读原文”“悟原理”“通原情”“达真知”,把国家文件、政策、课程方案标准等吃透、读懂、记牢,要能够给一线教师“讲真话”“传真经”“启真思”。特别是在落实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关键时候,为广大教师提供真实有效、可复制和可操作的“智力支持”与“知识贡献”。

三是要着力提升教研的数字化水平。教研员作为教师的教师,必须具备数字化能力才能赋能教师数字化能力。特别是要能够熟练掌握处理机器与数据、技术与智能的强大数字能力,支撑未来教育、未来教师、未来学生的发展。

四是要着力提升教研工作的创新能力。教研员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创新中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教研,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教研工作的创造力。

五要着力提升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引领能力。教研员要帮助教师在“双减”和“双新”背景下,建构教学目标引领的、大概念统摄的“备、教、学、评”一致性的系统思维和教学格局,让其在参与教研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六要着力提升教师教研能力。教研员要着力帮助教师提升教研能力与教研品质。甘肃省兰州市在2020年开始实施的“专业教研员到学校任教一年”的工作目标中,就有这一项重要的职责:协助学校建构校本教研机制、协助教研组形成组本教研基本形态、扶助教师建立教研意识与能力。而且,在全市建立了“三级大教研机制”。这是很好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七要着力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新课标落实过程中作业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空间还很大、盲区也很多,教研员要引导教师提高作业设计水平,鼓励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设计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充分释放作业育人的价值。

八要着力加强对校本课程研发的指导。教研员要着力关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校本课程的研发与指导。要让学校的校本课程突显出高质量、高品位,使得校本课程在适应学生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系列。

九要着力加强对教科研成果推广的指导。教研员要指导一线教师努力做到教研“流程要对,核心要好;整体要严,研究要细;结果要实,效果要新”。采取各种途径、方式,重点推介、推广和转化优秀课题成果。力求把“研究力”转化为“生产力”,把“成果力”转化为“教育力”。

十要着力加强循证决策建议的水平。循证治理的科学性在于治理过程中以最佳证据为治理依据。教研员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科学的方法形成研究证据,为教育行政治理与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与事实,赋能决策部门改变治理策略、科学制定教育政策。

以信息化课堂教学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连云港市墩尚中学教师

刘萍


农村基础教育有两个重要的短板:一是教育资源匮乏,二是教育教学方式落后。2023年5月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改革指引了方向,使得改革措施具体化,突出了教学方式变革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的支撑作用。
一是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覆盖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2.0计划》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上线,使得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开放。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了更好的教学资源,基本解决了“无米”的问题。如何有效利用国家提供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就成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二是信息化互动教学课堂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信息化互动教学课堂成为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了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多次安排“希沃白板教学”的培训,使本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信息化互动教学方式从“因不知道怎么用而排斥”到“因感受到实际效果而乐用”;学生也从单调的幻灯片翻页的枯燥中解放出来,从“被动苦学”到“主动乐学”。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焕发新的生机。
三是完善农村中小学课堂评价体系。为使得信息化互动教学课堂真有效果,而不是“花架子”。多举办示范课培训,从信息化互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生成、让学生真有收获等方面进行评估,从而避免农村地区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容易出现的“形式化”问题,切实保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突显跨学科育人价值,监测新课标实施成效


西安市周至县三高小学数学教师

宋丽惠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大力助推新时代基础教育新课标以及核心素养的落地落实。

一是以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跨学科育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意味着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学习界限,以生活为基础,通过跨学科学习,探索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如:实践指向大概念、大单元的教学理念,通过数学文化的讲解,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达到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及数学素养的培育。此外,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度学习,从知识学习走向素养培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以课程教学改革监测新课标实施效果。以课程方案落实为切入点,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实施的高效管理。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实施的有效转化与逐层监测,一地一计“一校一策”“一班一案”“一生一法,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的育人功能。学校研制自下而上的学习指标,以学生学习成效监测新课标实施情况。立足学生学习需求,坚持循证课程、循证教学,健全新课标监测机制,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联系我们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