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教师文章 > 信息详情

学生心中的“杨妈妈”:杨毛吉

作者:杨毛吉名师工作室 时间:2023/8/19 10:51:44 阅读:126 次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毛吉

她是一名普通的藏族女中学教师,她用一言一行诠释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德精神,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教书育人,怎样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藏族教师杨毛吉为学生撑起第二个家》(《中国妇女报》)、《杨毛吉:一颗丹心有大爱》(《中国民族报》)、《杨毛吉:用爱心浇灌每一位学生”(《青海日报》)、《杨毛吉:家里为学生留房间》(《西海都市报》)……她的事迹经多家报刊媒体报道,产生广泛影响,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2018年8月,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她曾入选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 “恒爱榜样人物”荣誉称号,先后获得 “全国三八红旗手”“青海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19年9月获得“感动青海”人物称号,她还是“西宁市骨干教师”“西宁市教学能手”“西宁市优秀班主任”“西宁市师德楷模”等,也是青海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她,就是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的女教师——杨毛吉。

1.jpg

老师的家就是我的家

很多人都知道杨毛吉在23年的教学生涯中,曾让6名不同民族、非亲非故、很可能与大学无缘的孩子住到自己家里,无偿地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成功把他们送进大学校门。现在,她又在照顾着两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1996年7月,刚刚从青海师专分配到大通县朔北中学的杨毛吉,成为了50多个农村孩子的班主任。她的汉族学生刘兰,父母远在果洛牧区。为了不影响刘兰的学业,杨毛吉让她住进自己的单人宿舍里,白天鼓励她好好学习,晚上辅导她写作业,俩人同睡一张床,同盖一床被,直到刘兰考入中专学校。25年后的今天,生活幸福、工作稳定的刘兰一家仍像走娘家一样和杨毛吉老师保持着母女般的往来。

2006年,杨毛吉在大通二中工作期间,注意到班里的住校生王浩在寒冬腊月天还穿着薄薄的校服,校服下面只有一件千疮百孔的破毛衣,脚上穿着露出脚趾的破球鞋。通过进一步了解,杨毛吉才知道土族学生王浩家在农村,母亲长期生病,家庭非常贫困。王浩连每周回家的5元钱车费都无力支付,一日三餐靠家里人托班车司机带下来的馍馍维持。虽然这个学生聪明好学,但凭这种家庭情况,杨毛吉知道这个学生完成学业几乎不可能。杨毛吉决定让王浩住进自己家里来,她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王浩,鼓励他走出大山,作一个有出息的人。王浩在她家一住就是三年。杨毛吉和丈夫为他洗衣做饭,买衣买鞋,还为他刚刚初中毕业的弟弟的前途出谋划策,东奔西跑;王浩生病时,远在山村里的父母一无所知,杨毛吉一家却在为他嘘寒问暖、打针吃药;高考的压力有多重,王浩不识字的父母不清楚,杨毛吉一家为他解压鼓劲。2009年高考,王浩以大通县文科第4名,青海省文科第72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进入政法大学学习的王浩在网上聊天时给杨毛吉说:“您不是妈妈,胜似妈妈,老师的家就是我的家”。

燕燕也是一名土族学生,燕燕父母远在新疆打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燕燕性格越来越内向,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几乎失去了读书的信心。高三时,燕燕父母找到杨老师,他们特别担心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商量能不能让女儿搬到杨老师家住?为了学生的一辈子,辛苦一年算得了什么?杨毛吉答应了燕燕父母的要求。清晨,杨老师站在窗前,不断搅动碗里的早餐,让冷风吹凉了,再去叫醒燕燕,只为燕燕多一点休息和学习时间。中午和晚上,杨毛吉紧张地赶回家中在学生到家之前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子。在杨毛吉家近一年的日子里,她从未让燕燕洗过锅,刷过碗,扫过地。许多时候,杨毛吉洗好、叠好燕燕的衣服放到她的枕边。遇到夜自习下课晚或下雨,杨毛吉就让丈夫带着伞到校门口去接。燕燕对杨毛吉说得最多的话是:“老师,您就像我亲妈”。2010年高考,燕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北大学。

23年时间里,总有一些像王浩、燕燕一样的学生或一年,或两年,或三年住在杨毛吉老师家。他们当中有遭遇家庭变故患有精神抑郁症、时常有自杀念头的藏族学生小倩;有体弱多病,又不能住校,每次错过公交车,从家跑步到校的蒙古族学生阿海;还有因父母离异无家可归,眼泪汪汪的回族学生马文……如果没有遇到杨老师,他们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样子。多年来,杨毛吉家那间被她女儿命名为“学生公寓”的卧室从没闲置过,6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从这里走进大学校门。看着他们意气风发地走向社会,杨毛吉由衷地骄傲和自豪,她觉得曾经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人问杨毛吉:你后悔吗?你还会继续这么做吗?“怎么会后悔?还有什么事比成就一个人更有价值吗?我是他们的老师,帮助他们是我的天职,我会一如既往、坚持下去。”说话时,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2.jpg

学生的成长最重要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杨毛吉不但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待,而且非常注重创新方式,因材施教。

她的办公桌里长期预备着感冒药、胃痛药、创可贴、红糖、卫生巾……她发现学生感冒,会提前晾好开水,课间拿药端水到教室让学生吃;她知道有许多学生来不及吃早餐就来上课,她会提前买好馍馍,课间拿给他们吃。有时她在家里烙韭盒,炸油饼,带到班里给学生吃。

杨毛吉发明 “一条鞭法”考核法。每周一早晨,她把一张精心设计的班级比拼小组表粘贴在黑板旁边,考核内容涉及到学生考勤、作业收交、英语单词听写、语文课文背诵、值日生情况、住校生卫生、文明礼貌等等,周末进行大总结……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一条鞭法”考核法从高一坚持到高三后,学生尚守平说:“高一时老师说我们到高三会和别人不一样,当时很不理解。现在我们真实的感觉到了。”现在她的“一条鞭法”被很多老师模仿。

杨毛吉的班级文化建设也与众不同。比如,她亲手刺绣“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破釜沉舟”“拼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等励志内容的十字绣挂在教室里,鼓励学生学习。她对学生们说:“希望你们有卧薪尝胆的耐心和恒心,有破釜沉舟的魄力;命运是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人生都是拼出来的。”

杨毛吉聘请道德模范杨得龙、袁录明、顾军林为班级的名誉班主任,邀请他们走进学生课堂,用亲身经历为孩子们做励志教育、感恩教育。

杨毛吉精心浇灌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呵护他们正在成长的稚嫩梦想,引导着他们每一个前进的脚步,关注他们个性的发展。她说:“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培养他们美好的人性和德性。成长比成功和成才更重要”。

这些做法增长了学生见识,开拓了学生视野。他们都很懂事、懂得心疼父母,敬爱老师。杨毛吉教出来的每一届学生都与众不同地优秀!着实让其他家长和老师羡慕。正如他们的英语郭老师说:“说实话,给高三(13)班(2015年杨毛吉带的班)上一节课就是一种享受,虽然他们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还有处处对老师的尊重令人感动。”数学曹老师说:“自担任你们班的数学授课任务后,发现你们班是一个特别的班级,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在你们班上课是我最开心的事,看到学生们求知的目光,谨慎求学的态度,让我在讲课中不由得督促自己把每一节课上好,也让我觉得自己必须付出努力来提高同学们的成绩”。杨毛吉老师心系学生,情牵家长,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将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人间大爱。

2016年3月,由于杨毛吉在德育教育方面突出的成绩和取得的显著成就,大通县教育局决定成立“大通县德育教育杨毛吉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在杨毛吉的引导下,全县各校掀起了德育教育育人新模式探索、有效性主题班会模式探索、对问题学生“建档立卡,精准育人”模式探索等探索高潮,逐渐形成了具有大通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大通县教育局包局长说:“杨毛吉老师是大通县教育的一个里程碑”。现在的杨毛吉,正带领着27名的成员老师,在全县建立了16个“杨毛吉工作室工作站”,把经过三年探索得到的德育教育模式进一步推广到全县,乃至全省。

么做吗?“怎么会后悔?还有什么事比成就一个人更有价值吗?我是他们的老师,帮助他们是我的天职,我会一如既往、坚持下去。”说话时,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3.png

给学生母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思想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杨毛吉老师顺应时代发展和孩子们的思想变化,她的教育方法也与时俱进。她的一名女学生亚男,抽烟、喝酒、打架样样都能。亚男曾用“我的良心被狗吃了,咋了?”回答她妈妈“你的良心呢?”的怒吼;用“我可以随时不当你的女儿,至于你,随便”回答她妈妈“你是不是我女儿?”的问话。家长说:“我们家虽然经济条件可以,但无任何幸福可言,简直是暗无天日”。老师们也认为这样的学生已无药可救。但在杨毛吉老师的班里,在短短的一学期里她变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杨毛吉巧妙的运用和发挥了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使奇迹发生。面对开心愉悦千恩万谢的一家人,杨毛吉由衷的感叹:“一个班主任拯救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学生,还有学生的亲人和学生的家庭。”

灵儿患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家长将他交到杨毛吉老师手里时甚至绝望地不再要求学习成绩,只希望他能活下来。杨毛吉知道心病还需心药医,这样的学生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温暖和同学的理解。为了医好灵儿的抑郁症,杨老师要求学生家长,配合自己的“治疗”过程,给孩子温暖,以爱心感动孩子;发动自己的家庭成员,讨论采取的方法步骤,利用“校讯通”多次单独向他们发出询问,示意老师天天在关注他们,多次进行心灵交流,最终打开了孩子的心结,成绩逐步提升,改变了家长的看法。当听到其他老师评价这个学生与以前“判若两人” “不敢想象”等言语时,杨老师更多的是感到了为师者的成就感,当听到电话那头灵儿妈妈语无伦次的感谢话和哭泣声时,杨老师深深的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当小时候有过一段特殊经历,加上高三学习压力大,时常有自杀念头的又一名精神抑郁症的吴琴出现在她班里的时候,她不顾家里已经有两个学生需要照顾的现实,依然带她回家。除了中午饭,杨毛吉每天都得做两次早饭和晚饭,因为高三学生和其它学生的作息时间不一样,她必须为她专门做两次饭,不忍心学生空着肚子去上课。每天早上5点40,杨毛吉就起床为吴琴的早饭,6点叫她起床、吃饭,保证吴琴在6点35赶到教室上自习。吴琴胃不好,每次蒸包子、烙韭盒,杨毛吉都为她单独做。为了照顾吴琴的吃饭,杨毛吉还发明了“洋芋盒”给她吃。

同时,她私下里嘱托本班学生有意识地与吴琴多交流,做交朋友。自己只要一有空闲就跟吴琴谈心、逛街、购物,想方设法了解她的心理动态。吴琴终于一天天开朗活泼起来,杨毛吉老师发自内心地开心。拯救一个孩子的灵魂,比给学生多少学分都重要。她在心里默念:“孩子,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几年来杨毛吉一直坚持力所能及地扶危解困。发生车祸的张金学、车相俊同学,发生意外的张国玉同学,患有白血病的李静同学等等,都因为她的努力得到救助,转危为安,重新回到了校园。14岁的小姑娘李静成为青海省首例骨髓移植手术患者。甚至大通县一度出现“有困难,找杨老师”的说法。

大通县德育教育杨毛吉工作室里挂满锦旗,“病魔无情、人间有爱,奉献爱心温暖永存”“师情浓浓,爱心无限”“求学岁月遭苦难,老师妈妈哺育甜”……每一面锦旗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人们说:“进了杨老师的班,学生就不会和家长吵架了。”这句最朴实的话是对她最大的肯定。“老师,遇到您是我人生莫大的财富。”“老师,辛苦的您为我们抛撒汗水,我们懂得您为我们付出的许多。”“老师,母亲节快乐,你的儿女们在远方思念着您,牵挂着您。”每当新年、春节、母亲节、教师节,学生们总会给杨毛吉老师发来短信、微信、QQ消息,写来信、寄来贺卡,她们在信中亲切地称她为“杨妈妈”“毛吉额娘”。

4.jpg

                                             

传递爱和温暖

做好一个老师的本职工作还不够,杨毛吉要把更多的正能量传播到人们身边,把党的好声音传进千家万户。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褒扬德育教育、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到省内各州、市、县作德育教育、家庭美德等方面报告、宣讲百余场次。杨毛吉不仅是青海省人大代表,还担任青海省教育厅“师德巡讲团”、青海省妇联“巾帼向党宣讲团”、青海省妇联“家庭教育讲师团”、大通县委宣传部“百姓话廊”宣讲团的宣讲员,还是大通县妇联兼职副主席,“大通县德育教育杨毛吉工作室”主持人。她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在师德师风、学生品德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宣传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她以自身所作所为,所思所悟宣传师德精神,启迪更多老师教书育人的思路;她结合生活实例为更多家庭指明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她针对近年农村地区子女不孝敬老人、婆媳关系难处、夫妻关系紧张、父母不重视子女教育等现象,大力宣讲“家和百事兴”“反家庭暴力”“新时代家长的责任与担当”“婚姻与家庭”等内容。根据不同听众的需求,杨毛吉撰写专题报告27篇,她的《幸福老师》《杨毛吉班主任策略》《教师职责和教师素养》《做人民满意的老师》《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知恩重义 心怀感恩》《家和万事兴》《传承好家教好家风,做新时代新公民》《如何做一个女人》《反家庭暴力》等报告深受广大师生、家长、村民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杨毛吉的专题讲座影响了很多人,许多老师给她来发信息说:“您打开了我困惑已久的问题,我找到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成为一名像您一样合格的、受学生喜欢的人民教师”;听过她宣讲的农村妇女说:“我要以您为风向标,坚定地走下去”“我懂得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听过她家庭教育讲座的家长说:“听了杨老师的课,我深刻感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父母的生活习惯和品德修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我会更加注重自我修养”

聆听杨毛吉宣讲的听众,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幽默处随着她笑,伤心处跟着她落泪。宣讲结束后,杨毛吉常常被听众包围着咨询、留电话、加微信,许多听众拉着她的手,不肯松开。

杨毛吉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大型公益活动“恒爱行动——百万家庭亲情一线牵” 向孤残、留守、贫困儿童和新疆少数民族家庭儿童编织爱心毛衣活动的忠实实践者。在学校担任班主任工作和五、六个班的高中历史课教学的她,工作任务重,没时间为“恒爱行动”织毛衣,可她说:“只要有心,时间总会有的”。她不但利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为贫困儿童织毛衣,还倡议学生家长利用空闲时间为贫困儿童献一份爱心。2017年,她和学生家长(共有六个不同民族)参与此项活动,故事温暖感人,杨毛吉被中国儿童基金会和恒源祥集团公司授予全国“恒爱榜样人物”称号。

新时代教师需要更多杨毛吉一样内心阳光和充满爱心、勇挑责任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胸怀道德和智慧,是最美的老师;新时代需要更多杨毛吉一样脚踏实地、热爱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注重德育、注重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希望;新时代的社会需要杨毛吉一样古道热肠、助人为乐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更是传播者。

(注:为不打扰文中学生现在的生活,他们的名字均为化名。)

6(1).png



文章来源:大通县作家协会

图片来源“杨毛吉工作室”微信公众号